西安交大一附医院心内科袁祖贻、韩克教授团队成功完成首例心房分流术
发布时间:
2022-04-11
2022年4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了由我国自主研发产品D-shant心房分流器为一例反复心衰患者成功实施了心房分流器置入术。据报道,我国心力衰竭患者超过1000万,临床中对于心力衰竭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或终末期心脏移植、心室辅助等技术治疗,即使如此,大量心衰患者病情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此次来到交大一附院心内科治疗的患者是一名47岁女性,无明显诱因气短伴全身水肿,虽然患者长期心衰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仍有顽固性心衰症状。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门诊超声提示左心射血分数37%。初步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扩张性心肌病。经心脏团队讨论,决定采用D-shant为患者行心房分流器置入术。
术中进行详细的右心导管检查评估后,采用球囊预扩张房间隔,并植入6mm孔径心房分流器。术后即刻左心房压力下降,患者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好转,次日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4天复查各类指标且康复良好,现已顺利出院。
心房分流术是通过器械植入创造稳定可控的左向右分流,通过限定房间隔造口直径,可在有效降低患者左心房压力、缓解肺淤血及呼吸困难的同时不显著增加右心负担,不降低心排量,也不引起反常栓塞。目前国内外在HFpEF、HFmrEF、HFrEF均有临床研究开展,针对于充分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控制不佳的中晚期慢性心力衰竭,可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的肺淤血呼吸困难和反复再住院,改善生存质量和不良预后。心房分流术主要适应症为NYHA/WHO FC III级的、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慢性心衰患者,将失代偿的左心容量超负荷转为代偿性,在改善患者活动耐量、心功能分级及生活质量上近中期效果显著,尤其是对反复住院的顽固性心衰患者获益更大。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心房分流术为代表的心力衰竭介入治疗也将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D-shant心房分流器是一款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分流装置,具有腰部径向支撑强、可回收和二次干预、超薄形态记忆优良等特性,其与传统封堵器的编制原理有所不同,盘片不会因腰部压缩而变形增厚。FIM研究结果显示其与国外同类产品类似,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分级和活动耐量,并有望能减少心衰相关死亡及再住院,需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心房分流术的治疗理念包括分流量精准可控可调、实时监测评估血流动力学效果、维持长期有效通畅分流等方向,由于心衰患者心腔解剖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变异较多,需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个体化定制分流孔径,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术中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局麻下实施。目前D-shant心房分流器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有望成为首个NMPA注册上市的心房分流器械,造福广大心力衰竭患者。
2024-04-11
2024-04-01
2024-02-07
2024-02-07